Ford GT40

出自頂極製作所

Ford GT40

Opening:
美國品牌福特,在1960年代的時期,公司的經營者是亨利.福特二世,也就是創辦人亨利福特的孫子,當時他看到1960-1965年的時候,法拉利的車隊在利曼24小時耐力賽當中,每年都以統治級的表現成績,奪下耐力賽的冠軍,於是亨利.福特二世,動起併購法拉利的念頭,希望可以用貼牌參賽的辦法,從利曼24小時耐力賽拿到名聲,結果併購之路並不順遂,即使法拉利財務不夠健全,義大利人的脾氣很硬,斷然婉拒福特的併購邀請。

雖然併購之路是斷掉了,不過亨利.福特二世仍舊希望在利曼參賽,於是找上歐洲的車隊:蓮花(Lotus)、洛拉(Lola)、古柏(Cooper)等三個車隊,想要購買現成的車體,然後再加工變成福特的車輛,於是最後挑選了 Lola MK6的車體,再放入福特自家的引擎,於是GT40 MK I就在這麼拼拼湊湊之下成為倉促成軍。

外觀:
Ford取名GT當然是因為要參與利曼GT級距,因而自然來個名正言順的命名,而40則是MK I的車高離地僅有40吋,儘量設計扁平的車身外型,但是又不失美式肌肉的的外貌,整體以碳纖維所打造的外殼,讓GT40一開始就有很好的馬力重量比,不過對於打造賽車福特算是菜鳥,外觀看起來非常有競爭力,但是進到賽道進行比賽的時候,又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,僅有跑車的LOOK,是沒有真正的競爭力。

不過福特找上Lola MK 6來製作車輛是聰明的捷徑,因為當時並沒有什麼電腦模擬、風洞測試等科技導入,外觀、空氣力學表現、賽道的動能表現,只能做粗淺的計算,所以利用借殼上市的辦法,確實直接縮短了GT40的車輛研發,搞定了外觀和底盤之後,這部車子的外觀也就大致底定,因此從第一代到後來的期數,其實外觀的差異不大,因為真正重要的關鍵,還是放在車輛應該如何調教。

內裝:
根據利曼GT的規範,這個組別必須是雙座賽車,因此GT40也是用這樣的規範來造車,這輛車的開發和設計,並不是由美國福特進行開發,而是福特委由一個新的英國子公司:FAV福特先進車輛公司,不過有趣的事情來了:在英國開發的車子照理說就是右駕車,但是最終還是要給美國人所使用的車款,於是GT40的車內佈局,方向盤在右側是正確了,但是排檔桿也設計在右手邊,這倒是非常罕見的作法,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,因為福特倉促成軍的結果,也只有硬著頭皮往下做。

開發這輛車的初期,就已經確定這是一輛用於專業賽事的房車,因此內裝上面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安排,內裝上能降低重量的硬質材料,全部都採用玻璃纖維製作,這個在60年代是最便利於輕量化的材料,儀錶板和中控台的各項開關,全都是車輛的所需要的功能,可以看到其實是非常的少,也就是說其實這輛車的動態彈性很小,能有的操駕就只有引擎上的動能輸出,在當時也沒有其餘的輔助設備。

性能:
福特一開始採用4.7升V8引擎,配上FZ 5速變速箱,不過可靠度十分差勁的結果,讓GT40可以上場卻沒有成績,不然就是故障告退,甚至連福特請來的試車手,直接告訴研發團隊:「就算給我再多的錢,也比不上這台可能會要我的命」,正當所有人都開始發愁,因此亨利.福特二世找上美國車神Carroll Shelby,他一接手這個專案之後,再自己操駕看看,給予亨利.福特二世很明確的調整建議:砍掉重練!

Carroll Shelby認為引擎非常無力,因此直接換上一顆7.0L的引擎,馬力輸出大幅增加到475匹馬力,化油器改成賽事當中最耐用的韋伯化油器(現為Magneti Marelli),節氣門也換成競技等級的Holy品牌鋼製節氣門,變速箱我則選用KarKraft製成的4速變速箱,接著底盤和懸吊也全部重新來過,經過Carroll Shelby的團隊介入之後,這輛車雖然還是叫做GT40 MKII,但是已經是徹底改頭換面,成為非常有競爭力的賽車。

比賽紀錄:
1966年起的GT40,變成一輛非常剽悍的賽車,為了確認這輛車的能耐,馬上就去參加Daytona 24小時耐力賽、Sebring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,最重要的時刻,當然就是在利曼24小時耐力賽當中,GT40成為該組別的三冠王,甚至刻意行程一同衝過終點線,而這三位駕駛就是傳奇車手Bruce McLaren、Ken Miles和Denny Hulme,福特終於終結了法拉利五連勝的成績。

法國利曼24小時耐力賽,自1966年起GT40終於有著打趴法拉利的實力之後,接下來的1967、1968年都是GT40的天下,連續三年利曼24小時耐力賽的征戰都拿下冠軍獎盃,可見得福特找對了人做改造,GT40就有打趴法拉利的實力,福特贏了連續三年的面子,Carroll Shelby卻是贏了裡子的關鍵人物,後期福特開發賽車,Carroll Shelby都是非常重要的顧問,雙方一直保持長期且緊密的合作關係,讓GT40的傳奇,在世界的賽事上寫下一頁精彩的故事。